这要从电容的结构入手。最简单的电容器由两端的极板和中间的绝缘介质(包括空气)组成。通电后,极板充电,形成电压(电位差),但由于中间有绝缘材料,整个电容器不导电。但这样的情况是在不超过电容器的临界电压(击穿电压)的前提下。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是相对绝缘的。当物质两端的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物质就能导电。我们称这个电压为击穿电压。电容器也不例外。击穿后,电容器不是绝缘体。但在中学阶段,电路中看不到轴向电容等电压,所以都工作在击穿电压以下,可以视为绝缘体。而轴向电容是在交流电路中,因为电流的方向是随时间以一定的函数关系变化的。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是有时间的。此时,板之间形成变化的电场,该电场也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事实上,电流以磁场的形式在电容器之间流动。

通过用绝缘材料将两块平行的导电板分开来储存电荷的设备叫做电容器。导电板被称为电容器的电极,绝缘物质被称为电介质或简称为介质。
电容用来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各种电容器由于导体尺寸、体形状、体材料、极板间距、介质类型等因素不同,电容也不同,但能储存的电荷量Q与其电位v成正比,即Q=CV公式中的比例常数c就是电容器的电容,简称电容。C=Q/V电容的单位是“库能/伏特”。为了纪念科学家法拉第(791 ~ 1867,英国)对电学的巨大贡献,将1库仑/伏特的电容称为1法拉,缩写为法语,单位标记为f或f,实际上法拉单位往往过大。比如一个球体想要一个法拉电容,轴向电容必须有9*10e9米的半径!所以电容值往往表示为微法(μF)或皮法(μμF或pF)的轴向电容。